零零七测算网
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有哪些?

时间 : 2025-08-03   | 最后更新:2025-08-05 作者:零零七测算网

锡伯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本族人们擅长骑马射击,性格奔放豪爽,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你知道锡伯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有哪些吗?易灵马上带您来了解锡伯族人们的生活。

  锡伯族简介

  锡伯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锡伯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跟满语很接近。锡伯族兼用汉、维吾尔、哈萨克语。锡伯文是民国36年(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他们能歌善舞,东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有哪些?

  早期的锡伯族人世代以狩猎、捕鱼为业,察尔查尔以种水稻为主经营农业,牧业也比较发达。

  锡伯族史称席伯、西伯、席北,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辽宁省沈阳、义县、风城、吉林省扶余等地。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相传鲜卑拓跋部于四世纪末叶进入黄河流域建立北魏政权,鲜卑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后,其社会组织发生了急剧变化,生产上转入稳定的农业经济。18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尔后这些锡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开拓了自已的第二故乡。但有少数鲜卑人没有远离故土,仍然居住在绰尔河、嫩江、松花江流域,这部分鲜卑人可能就是锡伯族的先民。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

  杜音拜专扎坤

  杜音拜专扎坤又称怀亲节,锡伯语即西迁节,锡伯族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节期一天。二百多年前,乾隆皇帝平定准噶尔叛乱后,为了加强新疆的边防,下令从盛京(今沈阳)及其所属诸城的锡伯族官兵中抽调一千余人,连同四千多名家属于1764年农历4月18日,从沈阳迁到新驴伊犁驻防。锡伯族这次震古铄今的西迁,堪称为一大壮举。因此,四月十八日家庙祭祖话别成了东北、西北锡伯族人心目中的圣在过去,东北地区的锡伯族人民都要到家庙太平寺举行祭祀活动,然后大家分吃祭肉,以示对守卫西陲亲人的怀念。西北地区的锡伯族人民,分别到大庙里举行象征性的祭祀,聚集在一起吃羊肉、鲜龟、红高粱米饭,并举行摔跤、射箭比赛,以重温乂故乡亲人的离别之情。

  航西

  航西锡伯语意为祭袓坟,锡伯族祭祀节日。锡伯族一年之中有三个航西,即农历三月,七月、十月各一次。三月航西,民间又称为鱼清明。这天人们要到袓坟地祭祀祖先,祭品中必有鱼肉,要烧香烧纸钱,并给坟墓培土。七月航西,在农历七月初择日进行。人们来到墓地祭祀祖先,祭品中要有西瓜、甜瓜等。十月航西,在农历十月初一,人们同样到墓地祭祀祖先,烧香烧纸钱。如果这时有新丧者需要火化或移入墓地,要限定在十月航西以后的一个月内办理。

  祭地

  祭地是锡伯族传统祭祀节日,每年春耕开始前择日举行。届时,每家选一头肥猪,牵至设在后园的祭坛,先用清水浇猪身,然后家主燃香,于猪身上晃三下,口念祝词,向西天行跪拜礼,以求地神和天神保佑。猪杀死后,将其血洒地,鬃毛埋进土里。如果祭祀当日或隔日下雨,则认为是丰年吉兆,这时要把猪头煮至半熟供到祭桌上;如果当日或隔日刮大风,则认为是灾年凶兆,这时要到祈年树下去祭拜地神和天神,以求消灾。

  祭喜利妈妈

  祭喜利妈妈又称祭祖节,锡伯族传统节日,每年春节到二月初二举行。喜利妈妈是锡伯族供奉的女祖宗。相传,锡伯族人为了使后代不忘祖先,便商定每家屋中从西北往东南拉一条线,称为喜利,意为传世接代。先在线上挂一个摇篮模型,以后生男孩便挂一用红线扎的小弓箭,以示男儿日后成为善射的勇士,若生女孩,则挂一红头绳,以示日后成为美丽善良的姑娘。兄弟分离出家者要重新拉线。若有新的一代降生,便挂一羊腿大关节骨作为分代记号。如今也有以挂锄、犁、镰等表示男孩,挂布条、毛巾等表示女孩的。平时将上述象征物装人袋内,挂于墙上,除夕日取出,从西北墙角拉到东南墙角,到二月初二这天祭祀完毕,再装入袋中,挂回原处。制作喜利妈妈所用的东西,要到本村人口多、辈数全的家户去找,并邀请家族中年鲍最大、子孙满堂的人来制作。喜利妈妈可以记录一家的辈数、人口数和男女数等,既是保护子孙的神祗,又是各家的家谱。凡春节宰猪的人家,都要将猪头留至这一天食用。

  祭月

  祭月是锡伯族的传统祭祀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晚上举行,届时,人们在门外置一供桌,上面摆切开的瓜及苹果,然后全家人向月叩头,意为请月亮上寂寞的神仙下凡,品尝一下人间的瓜果。

  抹黑节

  抹黑节是锡伯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举行,节期一天。节日早上,要吃托火勒布达。然后,人们拿着抹黑布互相涂抹。如果要给中、老年人抹黑则先单腿跪下请安,再向其前额点上一点,以示尊敬。一般不往年轻妇女脸上抹黑。

  关于此节,锡伯族中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有老两口以打鱼为生,有一天飞来了一只伤了腿的小燕子,善良的老人便用苇片夹住燕子的伤腿,又用线绑好放了。几天后,小燕子衔来一粒包满的麦种放在老太婆手中,老两口便种在院子里,种子很快发芽,每节杆上均长着大麦穗,秋后,一粒种子竟收获了一斗。从此,锡伯族人才开始种麦子。有一次过年时,一家的媳妇将烙糊的面饼喂了狗,惹怒了巡天神,第二年麦子全得了黑穗病,人们慌了,便集中到村中商量,宁愿往自己脸上抹黑,以代麦穗受惩,巡天神受感动,除去了黑穗病,但临走时抓住麦秆一捋,捋走了杆节上的其他麦穗,只剩最上面的一个,所以现在麦子只有一个穗。因每年正月十六日,是天神巡视人间的日子,故锡伯族人要相互抹黑,以向天神证明自己为麦穗代罚。

  抢千烛

  抢千烛是锡伯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三日举行。事前,由喇嘛宣布抢烛的日期和地点。之后,每家都用面和清油做烛,送到指定的庙里,烛的数目不限,喇嘛将烛排好,中间一支是庙里制作的特大烛,象征月亮,周围是各家送的小烛,象征众星,小烛最多时达千余支。二十三日一早,人们聚集到庙里。喇嘛先行点烛祭祀,然后一声令下宣布抢烛,一时间大家争先恐后,不顾烛火烫手,激烈争抢。人们把抢得的面烛,做成烤饼,当晨食用。据说,此日抢得面烛,无后的会得子,有子的人丁会更兴旺。

  孙扎拜义车孙扎

  孙扎拜义车孙扎,锡伯语即五月初五,锡伯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这天,家家门上插艾蒿,人们都喝雄黄酒并给小孩嘴上也抹一点儿。锡伯族在节前半月都喜欢在孩子的肩背上系上用各种彩布、丝线缝制的小猴子。到端午这天,将布猴子扔进河里,以表示除灾避邪。年轻人还要相互泼水,去郊外野游和举行赛马、叼羊、摔跤等体育活动。经济条件富裕的家庭,在这天要宰羊羔吃。午夜,各家各户还要在后院烧纸钱,祭祀祖先。

  春节

  锡伯人过春节从头年农历12月23日起一直过到正月初二,历时十天。12月23日要祭灶神爷,民间称之为小年。这一天上午家家打扫庭院。下午,各家都将发面饼、油饼等供放在灶神爷位前。晚上,全家人跪在灶火前,曲老年主妇将灶神像取下,将糖水抹在灶神爷及两侧的童男、童女嘴上,据说这是为了让灶神爷上天后向玉皇只言人间好事,不让小孩插嘴乱说。然后将像投入灶火中,全家一齐叩头送神上天。年三十,家家杀猪宰羊,赶做各种年菜、年饼、炸油果子。还要去打扫坟墓上的积雪,张贴门神、灶神和对联,祭祀喜利妈妈,祭奠袓先。夜晚,户户通宵达旦灯火通明。子女先给父母叩头拜年,然后家长率领全家到族长家,直到三更回来后,全家一起包饺子。初一,天不亮全家一起吃饺子,然后再去亲友家拜年。初二早晨吃二汤面,俗称长寿面,继续拜年,青年人还要聚集举行游艺活动。

  清明节

  一般在农历三月过一次,但在新疆伊犁、塔城地区的锡伯族人每年要在农历三月和七月过两次清明节。过节时,人们分别用鱼和瓜果祭供,所以分别称为鱼清明和瓜清明。?

  祭星

  祭星是锡伯族传统祭祀节日,每年农历12月27日举行。届时,每家选送一只肥公羊,用清水轻轻擦洗过后宰杀,放在院中桌前。同时,在靠西屋的墙角置小炕桌,上面点七根蜡烛,按北斗七星的样子摆好。然后,家主率全家老幼点七拫香跪拜,并把事先削好的七根木桩按北斗七星的位置在西北墙钉好,再于每个桩上点一根蜡烛。当晚将煮好的羊腿供一夜,以祈七星神保佑。

  锡伯族的风俗习惯

  锡伯族日常生活习俗

  锡伯族过去在饮食上有许多必须遵守的规矩,比如经常食用的发面饼,上桌时分天、地面,天面必须朝上,地面朝下,切成四瓣摆在桌沿一边。吃饭时不得坐门坎或站立行走,禁止用筷子敲打饭桌、饭碗,或把筷子横在碗上。全家进餐按长幼就座,以西为上,过去父子、翁媳不得同桌。

  晚辈路上遇见长辈要问安并让路;平辈见面要相互问好。客人来访,儿媳要出来装烟、倒茶,若装烟、倒茶的与客人辈份相等,客人应起立或欠身双手接;客人告别时,全家要出来送至大门口。

  锡伯人打围有个古老的习俗,不论猎取的野味多少,所有参加者无论大小都是平均分配,即便过路人碰到分猎物时,也毫无例外地分得一份。不过,猎物的头和蹄子应分给首先命中者,这是一种奖励。锡伯人认为,猎物是大自然赐予大家的,不是属于哪一个人的,不能独用。

  锡伯人不光把打围看成是取得食物的手段,同时还把这看成是一种团结和吉祥的象征。

  锡伯族的婚俗

  锡伯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以前只限于同族内通婚,但本姓禁止通婚。古式联姻有:指腹为婚,至成婚年龄予以成婚的,叫蛋婚;联婚后,如女子年幼,家庭生活困难,可将幼女移交男家抚养,长大后成婚,叫「小姐婚」;招养老女婿,没有子嗣的人家为养老送终,可招作为继承人,其婚事的所需之物均由女家负担,民间多称帮工婿。这种婚姻不仅过去存在,现在也存在;男女自幼联姻,在各自父母家中长大,则婚事所需之物绝大部分由男方准备。结婚前每逢大年三十,女婿要去娘家送衣料和其他礼物(平时不登门,女子必须回避,女方家收礼后送给女婿一双布鞋或其他物品)。锡伯族婚姻一般分4个阶段完成,即说亲、定亲、认亲、迎亲。婚礼仪式繁琐,一般在秋后举行。

  锡伯族的食俗

  锡伯族大多数习惯日食三餐,主食以米、面为主,过去食用高梁米居多。面食以发面饼为主,也吃馍馍面条和韭菜合子、水饺等。受维吾尔族影响还吃抓饭和烤馕,喝面茶、牛奶和奶茶。

  肉食来源主要依靠家庭饲养,多以牛、羊、猪肉为主。冬闲时锡伯族还常进行狩猎,野猪、野鸭、野兔、黄羊等均是冬季餐桌上常见的野味。

  习惯制作各种腌菜。每年秋末,家家都用韭菜、青椒、芹菜、包心菜、胡萝卜等切成细丝腌制咸菜,当地称之为哈特混素吉,有时可供全年食用。锡伯族还喜欢在夏季制作面酱以调味。

  典型食品:锡伯族爱吃韭菜合子、南瓜包子等食品,还有:发面饼,锡伯族常吃的主食;炖鱼等。

  锡伯族的居住

  锡伯族的庭院大小不等,有的面积三四亩,有的则七八亩。庭院都是南北长方形,四周都栽有各种树木。庭院都用矮墙围成,以防牲畜家禽进入。庭院一般都以住房为中心分成前后两院。前院小、后院大,前院一般都种有果树(苹果、杏、桃、枣、葡萄等)和各种花卉。为防止家禽入院乱窜,大部分人家又把前院围以几十厘米的小矮墙,并安上小巧的木门。有些前院大者,把牛羊圈、草棚修在前院一角。在前院紧靠住房的旁边,一般都搭上固定棚,安锅灶,以便夏日天热时做饭用餐。出口处一般设在前院。后院比较宽大,都种果树、杨树、榆树、蔬菜、玉米等。大部分人家把牛羊圈、猪圈、鸡窝、菜窖、停车场等修在后院。

  锡伯族的住房日益向砖木、钢筋水泥结构相结合的房屋发展。过去的那种从清代遗留下来的人字形大屋顶房,已被淘汰。个别村庄只是作为文物保留。这种房屋的造型是从满族学来的,它的造价较高,用工、用料较多。

  现在的住房,逐渐趋向砖木结构与来兰皮结构相结合的房屋。有许多房屋,钢窗、钢门取代了木窗、木门。个别农户还盖了楼房。

  锡伯族的服饰

  锡伯人的长袍,系大半截的长袍,底边在膝下半尺许,袖口为马蹄形,可以卷上,可以放下,下身穿的长裤,外加套裤(只有两条裤腿,没有裤裆和后腰),春秋穿的是夹套裤,冬季则穿棉套裤。

  锡伯族男子服装喜用青、灰、兰、棕等颜色,服式与满族旗装样式基本相同。为便于骑马、劳动与操作,身穿左右开襟的长袍和短袄,上套坎肩,下着散腿长裤腿带,扎腰带,腰带上经常挂上烟袋荷包,脚穿布靴,头戴笠帽(夏)、毡帽(冬)或礼帽,当官的一般在长袍上套马褂。

  妇女穿戴要讲究些,大襟长袍要粘花边或绣花宽边,爱套穿坎肩,坎肩有对襟的,有大襟的,也贴花边,长裤扎黑色腿带,脚穿绣花鞋。少女与未婚姑娘,一条长辫,用各色毛线扎辫根,不剪头发帘,头上、辫梢爱戴些花,耳戴金(银)耳环,穿着淡雅漂亮的旗袍。右侧腰部的衣兜口内,掖一条彩色手帕,一半露在兜外。脚穿绣花布鞋,显示出青春的活力。媳妇的服饰与姑娘无大差别但比姑娘穿着要鲜傃。发型也不同,媳妇梳的是盘龙髻,额前有刘海,脑后有燕尾,头顶上乌发蓬起,盘成髻形,日常生活中将辫梳成双辫或两抓髻,合起成为一个大疙瘩髻。头发抹头油,没有头油的,用榆树皮泡的水也粘稠光亮。面部可以涂粉,口可以涂口红,可以染指甲等。头部髻上插着金簪,腕上佩带金(银、玉)手镯。

  上年纪的妇女出门时,手里还要拿个烟袋,串门时互相装烟进礼。

  锡伯族的丧葬

  锡伯族是古代鲜卑的后裔,因此在丧葬方面延袭了鲜卑的风俗习惯。历史上,满族、汉族是对锡伯族影响较大的民族,因此,在丧葬仪式上锡伯族与满、汉民族又有许多共同之处。

  锡伯族传统的丧葬形式是土葬,在特殊情况下也实行火葬和天葬。

  锡伯每一家族都有一个固定的坟院。锡伯族在丧葬方面的宗法观念非常强,人死后必须和自己的亲属埋在一起,否则,被认为是抛骨异乡,在阴间不能和家人团聚。夫妇合葬是锡伯族丧葬的一种重要形式。安葬时,男棺的位置稍前于女棺,男棺的左侧和女棺的右侧各凿一小孔,作为夫妇灵魂出入的通道,以使他们能够在阴间见面。这种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现在逐渐消失。

  锡伯族传统的丧葬仪式十分繁琐。在通常的情况下,亲人逝世,则焚香烧纸,举家哀悼,亲友吊唁。小殓后,请喇嘛念经,择吉日(忌申日)大殓,尸体放入棺木,头向西,脚朝东南,埋葬坟院墓穴中。棺木有两种:未婚男女病故,锡伯人认为未婚的人只有房子,没有房顶,只有成家后,房子才圆满,所以一律殓入底打了洞的棺木内,俗称无底棺;婚后身亡者的棺木则全有底,而老年人的棺木油漆、绘制得十分精致。凡未出嫁的闺女、孕妇死亡,或死于横祸者,均不得在家族坟院安葬,而是另择坟地埋葬,过些时候进行火化,将骨灰装入坛中再行埋葬。萨满、巫职人员死后也要实行火葬,幼儿(三个月以内),死后实行天葬。

  亲人去世后,七日小祭,二十一日中祭,四十九日大祭,百日和周年也都各祭一次。子女守孝百日,兄弟姐妹守孝四十九日,妻室守孝三年。子女在守孝期间不能去娱乐、喜庆场合。男子不理发刮脸。妻室在守孝期间,不得改嫁。

  现在,由于移风易俗的宣传,锡伯族的丧葬习俗由繁到简,由旧到新,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宗法观念和制度渐渐淡化,在有条件的地区,提倡全部实行火葬,不再棺葬了。守孝时男尊女卑现象不存在了,禁锢妇女守寡三年的樊笼也被打破了。人们越来越注重父母在世进的孝敬,而厌于死后虚假的形式。吊唁时,死者子女及近亲、朋友,胸戴白花、臂挽青纱,表示对死者的怀念,寄托哀思。

  锡伯族的禁忌

  忌恶:锡伯族婚嫁禁忌。婚配为喜事,故喜庆之日谈论恶事、睹恶情,以为不吉。

  忌号哭:锡伯族丧葬禁忌。人断气当时,忌号啕大哭,只能饮泣。直至为其洗理、穿寿衣之后,方能放声大哭。认为人断气当时,其魂灵虽以离开躯体,但犹环绕于周围,若号啕大哭,魂灵会重入躯体,使死者不吉,在阴间不得安宁。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有哪些?

  忌扣碗:锡伯族饮食禁忌。碗之口应朝天,若吃碗后将饭碗扣于桌上,被认为往后粮食和食物均流失于地下,必遭饥荒,最少该家遭此饥荒。

  忌夸妻:锡伯族生活禁忌。有谚称夸己者笨汉,夸妻者贱汉。

  忌骂天:锡伯族原始信仰禁忌。认为天乃主宰一切之神,天上集聚着千神万灵。天时刻观察着每一歌生灵的行为,故骂天如骂神灵,冒犯天会招致天灾人祸,害及家庭及其整个家族。若出于无意,即刻赔礼道歉,重则向有关神位烧香磕头以禳解。

  忌杀猫:在民间,将猫与喇嘛联系起来,有谚称:杀一只猫,等于杀七个喇嘛。

  忌言死:锡伯族生活禁忌之一。按传统观念,言从口出,必兆以某事、某物,故脚入门槛,忌言死字,否则认为将有不测。尤其是儿童言死,更受禁止;一经说出,便以童言无忌等语禳解。

  忌踩食物:锡伯族饮食禁忌。认为:食物虽出自大地,然经加工便为高贵,故糟蹋食物必遭罪,遇到饥荒。见到地下食物,须捡起放高处,或扔屋顶,意为让其他生灵享用。

  忌数星星:锡伯族原始信仰禁忌。认为星辰与人之寿命有关,流星闪失,被视为有人将寿尽故去,若流星向自家方向闪失,便认为将有不测;若数星星,似数长辈气数而大吉。若孩童经常数星星,便认为家里将致灾祸,今仍有影响。

  忌指星月:锡伯族原始信仰禁忌,认为星月有意志,代表特定的生灵;因用手指人有指斥之意,故忌指星月,惧其致祸。

  忌骑马入院:锡伯族礼节禁忌。在锡伯族大院内右侧均置有之神位,任何人经此处,不可喧闹、吐秽言,若骑马相过,更有藐视亵渎之意,会冒犯土地神,招致报应,小则头痛,重则得脚,腿疾等重病,故忌。今仍有残留。

  忌留胡子:锡伯族礼节忌讳。父母健在,称之为你的天还在,把父母比之天。故天在不可留胡子,尤父亲健在在更不可留。民间称,父母健在就留胡子意在催老人快死。今仍残留。

  忌以筷击空碗碟:锡伯族饮食禁忌。因乞食者多以木条或筷子敲击碗碟等。又伴以哀求声,故以为不吉。

  忌留门槛:锡伯族生活禁忌。锡伯族门槛比作主人之头,故站立门槛被斥为站立了主人之头,欺辱主人。今仍有残留。

上篇景颇族的节日有哪些 南方北方小年的日期 节日习俗的同与异下篇

最新文章

2025年08月
05
农历 闰六月十二
乙巳年【蛇年】
癸未月 丙午日

最新更新

张东健是什么星座?

12星座谁最早死 12星座谁死了会上天堂

称骨算命按阴历还是阳历,袁天罡称骨算命阴历还是阳历

十二星座谁是老大 十二星座谁是老大老二

紫薇斗数换工作

星座与生肖的对应关系你知道吗

哪些星座喜欢逃避问题?

家破人亡的生肖配对在一起

春节的英文 春节的节日习俗

民间算命

指纹算命

手相查询

痣相图解

生男生女

眼皮跳测吉凶

喷嚏预测

配对
配对
配对
配对
查询
生日密码